持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的无人机企业总数超过1.4万家,持有无人机操控员执照的人数超过22.5万人,上半年新注册无人机近60.8万架,较去年年底增长了48%……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随着相关政策举措不断落地,我国低空经济正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测算,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元,增速达33.8%。乐观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低空经济内涵的延展,不断发掘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空+旅游”丰富大众消费新场景,滑翔伞、热气球、水上飞机等独特的消费新场景,激发多地低空消费热。“低空+配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拓展,从城市外卖到观光型景区都在探索引进无人机配送服务。近日,国内首个“低空+轨道”空铁联运项目在深圳北站正式开航,“低空+轨道”第一次走进日常出行……通过新技术开拓新市场,低空经济已成为各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近年来,我国在宏观层面和顶层设计上不断作出战略部署,有力促进了低空经济发展。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了发展规划。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实施,进一步规范了低空经济中无人机产业的发展。2月2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围绕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强调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今年两会,低空经济更是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当前,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实践探路阶段,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全国通航管控服务体系、通航保障系统、通航机场等各方面的建设,未来如何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仍是关键。推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应重点从几个方面着手。
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与应用。将科技创新贯穿低空经济发展各环节,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设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低空工业体系。重点在新能源航空器、eVTOL、飞行汽车等领域取得突破。同时,持续深化现有应用场景,如农林植保、工业巡线等生产作业领域,以及警用安防、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领域。进而拓展新应用场景,推动低空产品和服务向“大众化”发展。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支持加快建设通用机场及各类起降场,完善飞行器起降、备降、停放、能源补给等功能。推进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低空气象服务能力。
持续培育市场运营主体。支持企业合作与发展,探索可持续商业化运营模式。培育引进一批低空旅游、航空运动、飞行器租赁等运营企业,创新低空消费产品。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支持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相信在政策支持、市场规模扩大、产业链完善和技术创新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低空经济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快的发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