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  正文

环球热推荐:以教研记录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

评论


(相关资料图)

观课评课是校本教研中的重要活动,很多学校制定了检查制度,要求每名教师每学期听评课10节以上并做记录,学校定期检查。但往往流于形式、质量不佳,不少教师也认为听评课教研记录用处不大,增加工作负担。那么,如何把教研记录变成提高校本教研质效的重要抓手呢?

笔者从事教研工作20年,教研活动记录积累了上百本,结合对10所学校近千本教研记录的研读,我认为,对教师常见教研记录的深度分析有利于改进其记录及运用方式。

首先是从数量上分析。数量不等于质量,但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教研活动的参与度和专注程度。学校整场教研活动一般是半天,安排观课、反思、评课、互动等,教师的发言密度较高。在每次的活动中,大部分教师只记录关键词,而我常常能写三千余字,这是因为我总是认真倾听学生与教师的发言,分辨、捕捉、记录关键信息,再加上自己的思考与困惑,整场活动下来我的记录本总是满满当当、密密麻麻。在这个分享与交流的过程中,我会把自己关于教育教学的积淀都挖掘出来,进行紧张、高密度、富有深度的整合与思考。经由手的记录,我将思考铭刻于心,经由心灵,滋育心灵;经由心智,培育心智。

其次是从内容上分析。教研记录的内容多样,可以是师生实录,也可以是记录他人或书籍观点等。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各种内容要素的记录中,我们可以探测教师的参与心态及学习深度。我发现,教师常见的教研记录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没有记录的习惯。这表明教师大多无准备、无倾听、无思考。

2.只记录他人的观点。这表明教师愿意倾听他人,但是没有学会倾听自我,缺乏深度思考。

3.只记录自己的发言。这表明教师有准备,但无倾听、无交流、无深度思考,没有学会从四面八方吸纳营养。

4.只记录自己的问题及收获。这表明教师有准备、有倾听、有思考,但不够开阔兼容。

5.记录别人与自己的发言要点、自己的感悟、问题及调整措施。这表明教师准备充分,认真倾听,但也可能存在思考流于琐屑、深度不够等问题,难以为有效的“行动研究”作更充分的铺垫。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思考与记录,还需反思整理,提炼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并付诸实施,只有充分参与整个教研活动,观察、聆听与思考,才能实现较为有效的“反思性学习”。当然,更好地记录还意味着过程性、生成性及行动成果,即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思考实践后,对这次的感悟及问题的再次思考批注,在不断的生成与补充中形成源源不断的反思研究与行动研究。

再其次是从思维上分析。文本背后蕴藏着记录者的思想、立场、观点与视域。教研记录看起来是“实录”,实则是从众多发言内容中选取相关信息记录,这个过程会体现记录者的内隐理论、内在理解及思维方式。具体分析如下。

1.记录教师的教学环节、语言与方法的,表明教师关注执教者如何教。

2.记录学生学习行为、方法、收获与状态的,表明教师关注学生如何学。

3.记录师生对教材进行学科本质的理解与探究的,表明教师关注学科的学术性。

4.以上三点均有记录的,表明教师关注影响学生学习的整体要素及系统。

5.突出记录“学生的学”或“学科核心素养”等问题的,表明教师学会了整体思考与聚焦思考相结合。

6.增加对主问题的阅读性思考与链接的,表明教师对主问题的思考走向更广阔的视野及更深刻的阅读,把思考引向丰富的理论背景。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在回忆自己向叶澜先生学习观课、评课的妙诀时总结为“全程实录”“复盘揣摩”“反思重建”,即把她评课的每一句话都认真记录下来,当晚进行复盘,仔细揣摩她的视角及语言,最后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阅读、思考相勾连,与自己的生命相融通,通过教研记录来修炼现场学习力、思考力与研究力。他认为,缺乏如此这般的学习,可能即学即忘,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

的确,教研记录若仅止于积累纸面文字材料,可能变成“到此一游”式的记录,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不大,甚至还可能折损教师教研与反思的热情。基于此,围绕教师的日常教研记录,我建议:

1.教研记录要整体与聚焦相结合。在做教研记录时,起始阶段不应过于简略,最好是能记应记、兼收并蓄,先写详案再写简案。只有形成全部记录的意识,我们才会注意倾听,捕捉每一名师生的发言,形成“真诚、尊重、专注”的学习态度和精神,建构虚心向学的良好教研氛围。在此基础上,还要在记录整理过程中聚焦感兴趣或正在研究的问题或主题进行再思考,这样才能既关注整体研讨又集中研究问题。

2.教研记录要过程与生成相结合。教研记录不是一次性完成与使用,而是需要教师不断反思、阅读、实践与研究,从而不断获得新的认识、新的思考与新的策略。反复多次的圈点与批注是反思与研究的过程,也是生成教育教学智慧的过程。

3.教研记录要和教研主题相结合。教研记录既要统摄整个教研过程,关注过程中的细节,也要聚焦每个时段的教研主题。缺乏主题式的统整与聚焦,教研活动与记录就会变成片段式、碎片化、凌乱性的言语堆积,无法生成教育教学的智慧。教研记录要围绕主题的进程进行思考与整理,保持对某一专题的持续思考与整合,使其产生系统、闭环的影响。

4.教研记录要和教育阅读相结合。教研记录初期要做到记录正确、完整、清晰,基本上是强调“实录”,还可以继续提取关键词、提出疑问、写下感想、关联实践、融入自我,这是从纯粹的记录走向了内在的加工与思考。但是如果缺乏教育阅读的引领,许多感受、反思都停留于经验,往往会陷于主观与狭隘。教师要学会用主题性的阅读来深化对教研记录的加工与研究。比如,聚焦“批判性思维”可阅读联系理查德·保罗和琳达·埃尔德合著的《批判性思维工具》等书籍对记录进行再思考,从而获得更深的理解。

5.教研记录要和行动研究相结合。教研记录目的不是“立此存照”,而是通过记录进行深度研究,是为了行动研究、基于行动研究、提升行动研究。行动研究需要教研记录支撑,教师要提炼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问题”或“大问题”,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假设、实施论证、反思小结。这一行动研究过程中,教研活动及记录都要贯穿始终。只有兼具反思性的行动及行动性的反思,教研记录才能生机盎然。

(作者系福建省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福建省学科教学带头人)

《中国教育报》2023年06月02日第9版

标签:

今日热点

热点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载信息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邮箱:5855973@qq.com

联系我们| 中国品牌网 | 沪ICP备2022005074号-18 营业执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