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   >  正文

寻到豁然开朗的天空

评论


(资料图)

《十四岁的纸条》是儿童文学领域近年来数量有限的非虚构作品中非常有价值的一部。选定了十四岁这一标志性年龄,聚焦了青春期自我意识勃发与社会化人格建构的关键年龄阶段。借助与三十五个少年的纸条交流,如作品所述,达成了“追踪心灵轨迹,力求真实、鲜活地传达青春期少年生存现状与精神世界”的愿旨。

纸条,是源自真实的孩子们的心声,这无论基于现实意义还是文学意义,都是非常珍贵和有价值的。很多时候,我们以“文学”为载体,传达少年群体的心灵困境时,采取了概括、提炼等文学上所称的典型化的手法。这些文学呈现,可能源自一个“原型”的不断生发,可能源自某个新闻事件的突然触动,或者针对社会聚焦的某个儿童问题的文学虚构,像《十四岁的纸条》这样,记录少年心灵世界的真实声音,对少年心灵困境做直接呈现,在此基础上展开两代人之间的对话交流的作品,是少之又少的。

《十四岁的纸条》达成了一种“镜像”方式的自我审视,而且这种审视是双向的,既是众多少年的心灵镜像,呈现了同龄人的心灵共性的问题,更构成了许多成人家长的行为镜像。

三十五个少年的自述,有些是具有共性的话题,如“我的样子”聚焦了几个容貌焦虑、缺乏自信的孩子,或为个子矮,或为少白头而自卑。“在人群中成长”聚焦“人际关系”这门社会课程,孩子们有的因自卑而关闭自己,有的刻意大大咧咧、戴上疯癫的伪装面具,可谓各具典型性。“为未来规划”中则指向在智力等方面表现优秀,却同样深陷焦虑的少年,他们能轻易战胜汲取知识等困难,却无法战胜要求极高又高度敏感的“自我”,或者背负了沉重的家人期待而濒临崩溃。借助这些纸条,我们看到了多个少年真实的内心世界。依托“纸条”这种相对间接的、隐秘的方式,他们坦诚地、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倾诉自己的困境。在这些困境描述中,有不少令成年人触目惊心的表达,包括对父母的蔑视甚至仇恨。如作品中那个优秀的女孩子对自己父亲的描述:“我爸可以说是天底下最惹人恨的人,他小心眼、自私、胆小、一点儿气量都没有。”

在这些孩子的倾诉中,我们深深感到,即使时代文明已经进步如斯,但儿童观的问题仍然是一个老问题。让人想起鲁迅先生早在1919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讲到的儿童观问题:“父对于子,有绝对的权力和威严,若是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家的孩子”一栏,指向弱小的孩子逐渐选择并形成的“讨好型人格”。那些纸条,将孩子在最应该具有安全感和爱的温度的家庭中,所遭受的精神暴力做了惊心的揭示。以爱之名,在日常点滴的言语、行为之中,对孩子施暴,这是应该被为人父母的成人们认真阅读的。这个部分来自孩子的纸条占了主体,作家只在最后以简短的篇幅,抛出了那个必须令成人警醒的现实:“如果家庭残酷,小孩子真是逃无可逃了。”

当然,少年们的纸条,不但是一种共情与宣泄,也同时是一种纾解。作品中,也为小读者勾勒了几个参照系。有的孩子凭借自己强大的内心,寻到正确的应对方案。勇敢地靠自己作出正确选择的少年,属于正向的案例,达成了一种以纸条形式与少年分享心路的路径,包括如何对待人生观不一致的友谊,如何在更广阔的爱好中化解当下的、身边的困境等。

因此,这是一部没有鲜花、阳光、绿草,缺少浪漫、温情的儿童文学作品,“非虚构”属性使这部作品更多地强调了交流的“功能”,意在客观、犀利地点向各种问题的要害。作家有深刻的心灵洞察力,有推心置腹、设身处地的理解力,尤其摆脱了先验的“正确”,摆脱了成人话语权威,摆脱了居高临下的心态。读到少年们激烈的言辞,作家并非如成人倾听者往往会做的制止并迅速宣教“养儿当知父母恩”,而是就事论事、正视问题、分析问题。作家甚至会真诚地激赏,“你的桀骜不驯中有我非常欣赏的东西”,也会坦诚地“爆料”,“但是没关系,我们都是这么傻过来的”。有了这样可贵的认真倾听,这样尊重的、平等的沟通氛围,纾解、交流、引导也才成为可能。

作家也有下重锤、讲重话的时候。对第一个故事中迷惘的“月可”,有句话极具力量:“恭喜你!你正站在人生的入口处,生命的冒险即将开始。”以“生命的冒险”如此锐利的表达,而不是“未来的道路”之类持重稳妥的表达,以远高于青少年的阅历与视野,和与青少年思维发展特征相齐平的表达方式,给少年黯淡的心境以有力的冲击,这是作家与少年之间有效沟通的法宝。作家还会对问题做犀利精准的解剖,重锤敲响的反思与重新认识,“把一切裹足不前都归因于某种你可能无法改变的事情,这只是在逃避真实的人生”。

我并不了解心理疗愈师的能力与等级,无法判断作者章红是多么优秀的青少年心理疗愈师,但我可以判断的是,章红是努力以文学手段达成青少年心灵纾解与疗愈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章红从事儿童文学创作与编辑多年,这令这种以纸上形式展开的、两代人的心灵交流,有了更具文学性的文字做载体,达成了更细腻深入的心灵交流,与更具共情力的交流效果。一方面,文中有许多个段落,引用了多位心理学家的箴言、警句,精悍而直指要害,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作家文学性的语言,同样构成一剂触达心灵的良方,即便并没有在极端情感状态下成长的少年,也同样会对对话中的许多细节感同身受。文中这些感染力十足的句子,切中心灵困境的命脉,“当你由于某人不喜欢你而颤抖恐惧时,你夸大了这个人所拥有的智慧和知识”,“当我们改变了悲观的认知方式,从羞愧的泥淖中拔出脚来,生活就像解冻的春水一样又可以浩浩荡荡流往前方”,令人警醒,促人振作,引导少年突破自我的设限,寻到豁然开朗的成长天空。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19日第10版

标签:

今日热点

热点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载信息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邮箱:5855973@qq.com

联系我们| 中国品牌网 | 沪ICP备2022005074号-18 营业执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