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随着气温回升,吐鲁番市种植的葡萄陆续开花坐果,葡萄园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蔡增乐摄
在新疆,一条坎儿井就能在戈壁滩塑造一片绿洲,堪称生态命脉。
也许你觉得奇怪,如此干旱少雨的地方,葡萄却生长得如此尽情?
(资料图)
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葡萄镇的坎儿井竖井景观(无人机拍摄)。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蔡增乐摄
这要归功于一项伟大的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它设计巧妙,构思精良,自流取水,不消耗动力,流量稳定,不受季节影响,埋藏于地下,防止水量蒸发。正因为同时拥有这么多的精妙之处,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吐鲁番盆地四面环山,因为降水少、蒸发量大,北边的天山山脉有大量冰川,部分冰川融化后渗入地下,这里的先民们便创造性地在地下开挖出一条条暗渠,把人们望眼欲穿的巍峨天山冰雪融化之水引来。冰川雪水穿越炽热的火焰山来到火洲大地,她清澈透亮,绵绵流长,如诗如歌,不仅滋养当地的葡萄、桑树等,更滋养着一代代吐鲁番人。
博格达峰下盛开的雪莲花。王德钧摄
博格达峰壁立万仞,为天山南北两侧人类和无以计数的生灵,提供着生生不息的水源。
3月下旬,位于天山山脉东部的博格达峰顶白雪皑皑。博格达蒙语的意思是神灵,海拨5445米。三峰并列的博格达峰,像一只张开的巨掌直指苍穹。博格达峰北坡的三个岔达坂是一片冰雪世界,一条巨大的扇形冰川如同洪水猛兽般从冰峰雪岭倾泻而下,在冰川和冰坝之间形成众多碧绿的冰湖,像一颗颗蓝宝石,镶嵌在满目冰碛的达坂之中,梦幻般美丽。
每当天气转暖,一部分冰川之水,流入一口口坎儿井,一月月、一年年,滋养了荒漠与林草。
这是在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拍摄的艾丁湖(3月7日摄)。冬季不需要灌溉时,坎儿井的水用于生态补水,汇集到艾丁湖。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吐鲁番市高昌区老坎儿井景区的坎儿井出水口。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蔡增乐摄
进入吐鲁番坎儿井,一股清凉的气息扑面而来,潺潺的流水在耳边叮咚作响。临渠啜饮一杯坎儿井水,清凉甘甜,妙不可言。参观完坎儿井的人,无不为其工程的伟大和设计构思的巧妙而赞叹。
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葡萄镇一条坎儿井的出水口的白鹭湖犹如一块美玉扮靓乡村(无人机拍摄)。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蔡增乐摄
真的很难想象,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在潮湿黑暗的地下,用最原始的挖掘和照明工具,一寸,一尺,一米……一直凿通了总数1100多条、全长超过5000公里的地下河流,让一汩又一汩清流得以告别雪岭、淌过旱海、晒足暖阳,奔涌到田野,浇灌着农作物,酿出了“心里的甜”。
作为一项古老的水利工程设施,坎儿井利用高度差实现无动力引取地下潜流,实现了对周边环境干扰最小化。坎儿井规模宏大、覆盖面积广泛,同时做到施工难度及投入资金总量相对较小,与周边环境和谐共融。可以说,坎儿井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具体产物,是吐鲁番盆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和谐整体。
这就是火洲人的“坎儿井”精神,令人敬仰,令人赞叹!
近年来,吐鲁番市将坎儿井保护与修复同乡村振兴相衔接,在改善周边群众生活环境的同时带动当地旅游发展,坎儿井的实用价值和文化景观价值得到不断提升,让坎儿井水源源不断的润泽乡村。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蔡增乐摄
生活在火洲的各族群众,深知水对于这片土地的重要性。2006年,坎儿井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可以说,坎儿井自古以来就是绿洲经济发展的支柱,在当下仍然在吐鲁番地区的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07年,国家发改委拨款修缮坎儿井。坎儿井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断兼容并蓄,形成独树一帜的区域特色,在吐鲁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推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孕育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如今,坎儿井不仅仅是灌溉农田、孕育绿洲的生命之井。在不断兼容并蓄中,坎儿井已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名片,成为促进吐鲁番经济、文化、艺术发展的有效载体。
(编辑:廖映月 素材来源:天山网-新疆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