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   >  正文

北极海冰范围或创历史新低 科考工作迎来挑战

评论

7月20日,我国第九次北极科考队员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出发,踏上前往北极的征程。未来两个多月,他们将在极地探索未知奥秘,孵化奇思妙想。

北京时间8月1日零时,“雪龙”船驾驶室里,雷瑞波坐在窗边,静静地眺望。前6次北极科考,他都曾在中国北极科考的传统作业区,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与北冰洋的浮冰邂逅。作为中国第九次北极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助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眼前的这片海,随风漂流的冰,他再熟悉不过。这熟悉的画面,如今却变得有些陌生起来。“前几次到这儿,浮冰还很多、很厚,今年这海区的浮冰,与往年相比,则少了很多。”这也令他担忧,接下来冰站上的工作能否顺利开展。

今年海冰范围或创历史新低

几天前,雷瑞波从遥感卫星产品上看到,今年北极海冰的覆盖面积很低,低至1979年有遥感卫星产品以来的前4位。海冰范围或将创历史新低。“冰的厚度虽然在云图上看不到,但根据这两年北极冬季的气温判断,肯定比较小。”

作为国内海冰研究领域的专家,雷瑞波一直致力于极地海冰的研究,可以说,成果颇丰。他在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他还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支持,并入选极地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在国际海冰研究领域,雷瑞波也有一定声望。提起关于海冰的一切,他如数家珍。

他告诉记者,夏季海冰的覆盖面积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气温和气旋。“2016年和2017年的冬季,是北冰洋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暖和的两个冬季。”无论是海冰的厚度,还是覆盖面积,都与气温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气温升高,冬季海冰就不会大幅增长。冬季海冰增长量的多少,又直接影响到夏季海冰的覆盖面积。”正是基于这种必然的联系,雷瑞波客观推断,今年海冰厚度“绝对比较小”。

推断海冰多少和厚度的另一个因素,他认为是气旋活动。“气旋活动对夏季海冰的密集度影响很大。如果气旋多,会有利于海冰破碎;如果气旋少了,海冰的覆盖面积便未必能达到历史最低值。”

每年5月底至8月底,这3个月是北极的春夏之交,也是海冰的融化期。从现在来看,融化期还剩一个月。“未来一个月非常重要。”雷瑞波说,今年北极海冰范围会否是历史最低,9月初就会有答案。目前,从卫星遥感产品上看,雷瑞波认为,这基本属于历史较低水平。

冰情变化造成找冰难

根据自然资源部批复的《中国第九次北极考察总体工作方案》,此次冰上考察,主要任务有三项,建设7个短期冰站、1个长期冰站、布放1套无人冰站。长期冰站,前后加起来大概要工作10天。做长期冰站,需要比较安全的大浮冰,以确保冰上布放的大型设备和冰站工作人员的安全。由于海冰持续向北退缩,多年冰不断减少,多次北极科考的经历告诉雷瑞波,找到适合做长期冰站的浮冰越来越难。“最近这几次,找冰都很困难。”

中国第四次、第六次、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雷瑞波三次执行寻找冰站的任务。“‘四北’时还相对比较容易,有时不用直升机,船出去也能看到合适的冰。”等到第六、七次时,不要说船,雷瑞波坐着直升机出去找冰,都不顺利。“从飞机上看,冰面上坑坑洼洼,很多融池。感觉要做也能做,但就是心里没底。”有时,一次飞行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就要再飞一次,接着找。

由于考察队作业有时限,到冰站作业的时候,航次通常已经过去三分之二。如果此时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冰,拖一两天还行,再拖,考察队领导心里也着急。“最后的结果,就是找一块差不多的浮冰,虽然与想象中的有点距离,但也只能是找个平衡了。”雷瑞波说,现在条件好了,设备也比以前先进了,但找到合适做长期冰站的浮冰依然比较困难。

极地海冰减少,雷瑞波认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有关预测,2050年左右,北冰洋夏季将出现海冰范围小于100万平方公里的现象。无疑,这将对科研工作带来重大挑战。“对于整个北极地区的环境和航道来说,也将是一种颠覆性的改变

标签: 北极 海冰

今日热点

热点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载信息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邮箱:5855973@qq.com

联系我们| 中国品牌网 | 沪ICP备2022005074号-18 营业执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