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  正文

飞奔的高铁,失落的县城

评论

高铁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中国城市的格局!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高铁是2008年8月1日开通运营的京津城际铁路,迄今已经走过近十四年的发展历程。十余年间,中国高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华丽转变。

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到203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7万公里左右,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

俗话说,高铁一响,黄金万两,无数城市的命运随之发生改变

但城市命运的转折里不仅藏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更藏着一个地方的兴衰沉浮。而高铁对于小城市来说,可能是失意多过得意。

01

首当其冲的是人口流失。

高铁是把双刃剑,既让小城市得以融入全国高铁网络,也不可避免带动人口的加速外流。

我的老家是江西宜春下面的一个小县城,2019年年底终于迎来了第一条高铁——昌赣高铁。在这之前,当地只有一个近90年历史的老火车站,从这里出发只能乘坐绿皮火车,达到省会南昌约两个小时,到深圳要12个小时,去往更远的地方则需要中转换乘,极为不便。

就在全市人民翘首以盼高铁推动当地经济腾飞之际,最先等来的却是一个令人忧心的消息——高铁开通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常住人口就流失了近8万,比过去十年的总和还多。

2021年七普数据显示:当地常住人口为485649人,比2019年年末的564459人减少78810人;相比之下,过去十年才共减少69471人。

而我的家乡不过是有着同样遭遇的中小城市的缩影。

在2018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2011年开通的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并未形成一致性的带动影响。在分析了2006年-2017年的数据后表明,36个城市中有21个城市,常住人口的占比出现下降。其中京沪高铁沿线下降的城市为7个,而沿江通道高达70%的城市的比重变化为负值,湖北荆州市人口流失最多,达24万,占总人口约4%。

(数据来源:Wind,地方政府统计公报,中泰证券研究所)

这说明,高铁建成后,这些城市并没有呈现出集聚人口的态势,反而出现了向外扩散的迹象

不仅是京沪高铁,京广高铁和沪昆高铁沿线也上演着相同的一幕,前者于2012年年底开通,后者分别于2009年和2016年分两段开通。

在样本采集的39个沿线城市(京广沿线18个,沪昆沿线22个,株洲市重复)中,高铁开通后2年,22个城市人口增长率同比出现了下滑。河北保定下滑幅度最大达到5.47%,河南驻马店、广东清远、广东韶关、河南信阳均下滑超过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全国各县市人口统计资料》)

这再一次佐证,高铁对大多数沿线中小城市的人口集聚起到了负作用

即使把时间拉长到高铁开通后6年,上述结论仍然成立。即39个城市中,高铁开通对74%的中小城市人口集聚起了负作用。

2021年的一份论文更加明确地指出:对不同规模的小城市而言,高铁开通可能造成人口流失的程度具有明显差异性,城区人口规模在0—20万的小城市,人口流失程度要明显低于城区人口规模在20—50万的小城市。

也就是说,人口基数越大的小城市,开通高铁所面临的人口流失压力就越大,越容易形成人口空心化的现象。

那么,流失的这些人口都去哪了? 

高铁对城市的影响,始终受到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双重拉锯。

先看集聚效应。高铁会导致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更加突出,尤其是那些处于交通枢纽的二线省会,得以通过高铁网络将触角延伸到整个省内

过去,省会城市的影响力固然强大,但在可通达性上,与沿海城市并无太大差异,省会城市未必竞争得过沿海发达城市。而在高铁时代,省会作为枢纽而存在,地级市与省会之间的互动只会更加频密,一些偏远地区的人口加剧向中心城市聚集

再看扩散效应。随着高铁路网的完善,都市圈、城市群连成一体,1-3小时高铁圈得以建立,大城市的资源将向周边进行辐射。不过,这种辐射效应主要集中于都市圈、城市群内。

前两天,城市战争统计了去年部分城市人口增量,前十位基本是新一线或热点二线城市,最多的是成都,去年净增24.5万人,其次是杭州(23.9万人)、南昌(18.3万人)等。

热门城市中,南昌可能会让人略感意外,这个省会城市与江西一样,在全国的存在感并不高,但却能跻身三甲。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高铁带来的聚集效应。2021年百度发布的南昌人口迁入数据显示,排名前10的来源地中8个都是周边地级市。市市通高铁,让南昌坐享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图片来源:百度迁徙指数)

总之,高铁让中心城市变得更加“中心”,偏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则日益被“边缘化”。

02

人口的流失,同时伴随着财富的流失。

高铁通车后,人口流失是最先表现出来的负外部性,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一环扣一环,最终导致当地GDP下滑。

在京沪高铁和沿江通道中,几乎所有样本城市的GDP增速都明显放缓。湖北潜江、山东枣庄、重庆涪陵,在高铁通车之前,增速都能跑赢全省大盘。但是通车之后,反而低于平均数,跑输了全省大盘。

京广高铁和沪昆高铁情况也相差无几。

在高铁开通后2年,39个城市中,27个城市的GDP增长率较开通前呈下降趋势,这一比例占到了70%。在高铁开通后6年,1/2的京广高铁沿线城市以及2/3的沪昆高铁沿线城市GDP增长率跑输全省平均水平。

沪昆高铁通车6年后沿线城市GDP增长率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全国各县市人口统计资料》)

而在上述所有城市中,最让人感到意外的还是处于京沪高铁沿线的蚌埠。

今年年初,安徽省公布,2021年蚌埠市经济失速,GDP增速为0,已经到了“退无可退、背水一战”的关键当口。

这个消息宛如平地一声雷,在全国炸开了锅。

截至2017年,蚌埠还享受到了高铁通车后带来的红利,是京沪高铁沿线中为数不多出现人口净流入以及GDP增速跑赢全省大盘的城市。不承想,仅4年的时间,一切都变了。

当然,一个城市经济失速,归根到底还是内部发展矛盾。但高铁却像一面放大镜,会逐渐把城市的短板暴露无遗。蚌埠身在合肥都市圈内,随着高铁的四通八达,人口、技术、资金等资源难免被省会虹吸。

而在虹吸效应中,只有等到崛起的城市与周边的城市资产价格形成断崖时,崛起的城市才会出现溢出效应,慢慢地向周边城市发展。否则,周边城市被虹吸的境遇很难改变。

只有两种城市避免了这种尴尬的困境,它们要么自己有独立的产业体系,可以吸纳就业,比如义乌;要么处于超大城市周边,充当“睡城”,比如廊坊。

义乌不用多说,虽然面积不过1105平方公里,但却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高铁的开通对于这座城市来说,犹如锦上添花,城市“虹吸”效应、集聚人口功能不断释放。

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义乌市常住人口达185.94万人,居全省县级市首位,10年间新增人口62.54万人,人口增幅高达50%。人口数据变化的背后是义乌近几年在商贸发展、产业转型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写照。根据公开资料,义乌在2020年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9;并且凭借其电商规模优势,义乌在快递行业发展迅猛,稳居浙江省快递业务总量头名。

至于河北廊坊,即使你对这个地方不熟悉,但也一定听过燕郊——中国第一“睡城”,由于距离北京市中心不过40公里,这里成为无数北漂居住的首选。而燕郊,就是廊坊下面的一个镇。

廊坊市的地位位置非常特殊,它位于北京市、天津市之间,是名副其实的“环京第一市”。作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廊坊的发展和规划有着难以复制的独特性,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广大蓝图的“最大受益者”。

2020年中,第一财经发布《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对中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做出排名。其中,廊坊和省会石家庄一起入选为二线城市。而在2019年河北省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排名中,廊坊以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90852元,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52917元,再次蝉联第一,全面碾压石家庄。

03

那么,其余还在给中心城市“供血”的中小城市该何去何从?

其实政策的导向已经很明确了!

2021年出台的十四规划《纲要》指出,多地积极推动都市圈发展,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际公交加快建设,便捷通勤网络逐渐形成。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增强,中小城市功能显著提升。

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统筹考虑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路径,推动都市圈内的超大特大城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更好地辐射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协调联动发展。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指出,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而在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县域”一词共出现14次,其中明确提到,支持大中城市疏解产业向县域延伸,引导产业有序梯度转移。

……

细细品读,“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产业梯度转移”是这几份文件频频提及的关键字。

实际上,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打造区域增长极,先集聚再辐射,已经成为普遍采用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这也是美国城市曾经走过的发展之路。

有人分析了1840年至2017年的美国县级数据后发现,在1920年之前,大城市主要发挥“虹吸”作用,靠近大城市的县人口增长得反而比较慢;而在1920年之后。大城市对周边的县却有明显的“辐射”作用,越是靠近大城市的县人口增长得越快。而促成这其中转变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城市内、城市间的交通成本的变迁。

这种转变在中国部分高铁沿线城市已经显现。

京广高铁沿线的韶关、清远等地虽然人口流失率高,但GDP却有明显增长。这说明,在高铁的作用下,广东已经全线迈入城市产业升级与人才结构优化的阶段,其积极影响已从超级中心城市辐射到较偏远县市。

再如赣深高铁,有专家预测,高铁通车5年后,粤港澳大湾区或有3000亿元投资到高铁沿线城市。赣深高铁沿线的三四线城市,也将接收到大湾区的辐射与带动,包括产业外溢和转移、运输成本降低等等,有助于当地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今天的经济、产业流向,就是明天的人口流向。

但需要注意的是,小城市要想实现人口和财富双回流,关键不能只靠外部的输血,更应靠自身的造血。提炼出当地的禀赋优势,打造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领军企业,唯有如此,城市经济才能真正进入良性循环。

前瞻经济学人 产业观察组

参考资料:

[1]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2-2027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2-2027年中国快递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设计策略分析报告》

[3]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李迅雷:高铁能否改变沿线城市命运?》

[4]李静等 知网论文《高铁时代的小城市发展——基于人Vl空心化的研究》

[5]园区在线 《高铁:区域中心城市的「抽血泵」》

[6]米宅 《50万人口城市都将通高铁,谁最受益?》

[7]知乎 《“辐射”还是“虹吸”?什么决定了大城市的溢出效应?》

标签: 中小城市

今日热点

热点排行

最近更新

所刊载信息部分转载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邮箱:5855973@qq.com

联系我们| 中国品牌网 | 沪ICP备2022005074号-18 营业执照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